(轉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19年7月24日)
在邵陽市洞口縣羅溪瑤族鄉,人人都知道白椒村有個能干的“燕子”。她是洞口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電商進階培訓班的第一期學員、羅溪瑤寨古村農莊創始人李艷。
2016年,明明可以在外面自由“飛翔”的她,卻選擇返鄉“筑巢”創業,帶領村里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她說,雖然自己留在了瑤寨,但希望能通過努力,讓羅溪瑤家的農產品飛出瑤寨,飛向全世界。
(洞口電商精英李艷)
放棄高薪返鄉創業 打造白椒第一家農莊
白椒村位于洞口縣西部,羅溪瑤族鄉北部,有未經修飾的明末清初古建筑,有復古的廊橋,還有保存完整的瑤族文化。李艷是土生土長的白椒人,這個風光秀麗、人文薈萃的村莊是她內心最特別的存在。
“我在白椒長大,嫁在白椒,對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再熟悉不過。中專畢業后,我去了杭州,離家的那些年心里一直牽掛著這塊土地,惦念著留守的老人和孩子。2010年,父親突然離世,我沒能見他最后一面,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還有每次年后離鄉,孩子們的依依不舍,也讓我很難過。我想,等哪天時機成熟就回來吧。”
2015年,白椒村被國家民委評為“中國特色少數民族村寨”。李艷和丈夫張立華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便開始籌備回鄉創業事宜。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們挑選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建造羅溪第一家中高檔木屋農莊。
隨后,李艷的丈夫張立華便回了白椒村,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木屋的修建。2016年10月木屋建成,在杭州工作了10余年的李艷,也辭掉了公司ERP系統管理的高薪工作,回洞口和丈夫一起經營木屋農莊。
打造休閑勝地 各地游客紛紛“打卡”
李艷和丈夫張立華雖都沒有經營農莊的經歷,但憑借著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經驗,他們還是很快找準了項目的定位。
“我們給它取名‘羅溪瑤寨古村農莊’,定位為一個集民宿、娛樂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莊。木屋臨溪而建,旁邊是公路,遠眺是雪峰山迷人的山景,周邊有瑤鄉特有的鄉野風光。”
他們將小屋設計成瑤族特色民宿風,在木屋旁建了餐廳,于河邊開設了垂釣區,平整了天然草地做露營燒烤地,建設了可容納20輛小車的400平方停車坪。就這樣,一個集住宿、餐飲、天然泳池、休閑垂釣、露營燒烤于一體的生態農莊便成型了。
做好所有的配套后,農莊正式接客。
“白椒村距離縣城比較遠,沒有直達班車,過來農莊只能自駕。我們第一步便是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上做好搜索定位。”
接著,李艷和丈夫在朋友圈有規劃地分享在農莊的愜意日常、瑤族特色民俗生活,介紹白椒村特色明清建筑、羅溪非物質文化遺產熬茶及其制作工藝……這些吸引了一大批人前來體驗。
很多人來了后,便喜歡上了這里。用本土木材修建的木屋,冬暖夏涼,無甲醛安全隱患,給了游客最好的入住體驗;臨溪而建的餐廳,自種自養的綠色食材,喚醒了他們日漸疲軟的味覺;在這里,他們還可以隨性在天然的場地進行燒烤、釣魚、游泳等項目,享受愉悅的假期時光。
“他們游玩后,還會在朋友圈、微博大力推薦我們的山莊,并主動介紹朋友過來玩。目前,我們的客人遍布全國,懷化、湘潭、廣州、浙江等地都有。”李艷說。2018年,羅溪瑤寨古村農莊年收入達到了十多萬。
融合線上線下渠道 瑤族美食銷往全國
除了經營羅溪瑤寨古村農莊,李艷還銷售羅溪本土特色農產品。
這些特色農產品全部來源于農家,是真正的綠色好農貨。世代生活在羅溪的農家人,堅持用農家傳統方式種植農產品和飼養家禽,以傳承千年的瑤族手藝制作特色美味。
“我們這里是瑤族聚居區,有很多應季食材和特色美味。春天,筍和蕨菜滿山遍野;夏秋,野生獼猴桃、蜜桔等瓜果滿園;冬天,每家每戶都會自制柴火臘肉、豬血丸子等特色美味。大家多是弄來供自己吃。我想,為什么不讓更多人品嘗這些大山里的美味呢,而且還能給鄉親們增加收益。2017年底,我便開始嘗試銷售羅溪本土特產。”
最開始,她通過朋友圈推廣,同時把親手做的臘肉、豬血丸子、豆腐乳等特產放在農莊展示與售賣。
2018年11月,她參加了惠農網承辦的洞口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第一期電商進階培訓,開始系統地學習品牌營銷和電商推廣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
“老師們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通俗易懂,從產品取名到定位營銷,我都受益匪淺。學完后,我在惠農網開店,同時將產品上線到了扶貧小店。2018年,農產品銷售額有4萬多元,光是豬血丸子就賣了4000多個。”
因為渠道穩定、銷量大,很多農戶有了農產品都會往她的農莊送,這大大豐富了農莊的產品線。現在,她主營有柴火臘貨、豬血丸子、板鴨、霉豆腐、干豆腐、干菜、土雞蛋、野生獼猴桃等農副產品。2018年,她與10多位貧困戶簽訂收購協議,幫助他們每戶平均增收達2000余元。2019年初,李艷又與幾家批發采購商達成合作。
目前,李艷的特色農產品銷售體系初步搭建,有惠農網、扶貧小店、微信朋友圈等線上渠道,也有實體店零售、批發等線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