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顯沉悶的農業領域,正在被互聯網新秀強力攪動。
7月28日,惠農網發布《2020年H1農業B2B電商用戶行為報告》(以下簡稱《行業報告》)。報告顯示,不同于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者以36歲至54歲為主的年齡結構,農業B2B電商用戶更年輕化,71%的用戶為20歲至40歲,其中80后成為農業B2B電商的主力軍。
用戶年輕化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并非新鮮事,然而結合年輕用戶群體在互聯網農業電商領域短期內的快速增長率,就值得探究一下背后的緣由。
政策紅利加上疫情“黑天鵝”
在今年,互聯網農業電商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是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指的是,近年來國家對促進互聯網農業電商行業發展可以說是不遺余力,行業本身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期。據農業農村部規劃,2020年我國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將達到8000億元,向萬億級市場進發,同時,農村農業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2083個縣域網絡零售額達30961.6億元,同比增長達23.5%。
此外,多部委頻頻發文要求提振農業電商的發展和升級,在人才、銷售、物流等多領域作了布局。近日,農業農村部再次發文要求,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健全完備鄉村產業體系,到2025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1萬億元,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超過1500萬人。
其中所提及的“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的年齡層結構恰巧就處于20-40歲。據統計,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人,其中高中和大中專以上學歷的占40%。這群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在應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開拓新市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在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今年的疫情對于各行各業來說都是一場“意外”。疫情期間,整體市場流通速度減緩,消費者對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使用頻率顯著增加。今年2月開始,各地掀起了一波直播帶貨的風潮,甚至有縣長帶頭示范,給當地帶來了切實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也讓不少勇敢“逐浪”的農業從業者直接吃到了互聯網電商帶來的“甜頭”。
相較于中老年人,顯然年輕人的“觸網”程度會更高。而今年疫情的特殊因素,無疑是加快了這部分人群的“觸網”進程。
惠農網聯合創始人李俊杰表示, 2月中旬,隨著物流行業復工,線上農產品交易開始回溫。數據顯示,2020年Q1,平臺農資類目同比增長747%;其中,飼料銷量創下新高,同比增長1062%??梢哉f,短期內疫情對市場沖擊較大,但從長期來看反而倒逼了線下銷售向線上的轉型,加快了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
與此同時,近年來線上線下的電商培訓不斷加強,年輕的農業從業者接受信息渠道更多元,互聯網屬性增強,加之疫情因素“倒逼”農業從業者主動“觸網”,形成了近年來互聯網農業電商年輕用戶顯著增加的局面。
新農人的“新農具”“新農活”
年輕化的用戶群體我們可稱之為新農人,那么,他們的加入為行業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據《行業報告》顯示,從2017年到2019年,惠農網的手機用戶群體已經增長達6倍之多。截至2020年7月,惠農網APP已覆蓋全國2818個縣級行政區,平臺用戶超過1875萬,手機成為了新農人的“新農具”。
這部分的新農人兼具供給側與需求側,以種植戶/種植企業和批發商為主,占40%。他們直接對接產銷信息,加速農產品流通?;蒉r網報告數據顯示,有30%的從業者通過互聯網瀏覽農產品行情,有37%的從業者曾在網上學習農技知識。
此外,相較于傳統線下看貨賣貨受制于地域及場地限制,視頻看貨、賣貨,已成為新農人的新農活。據數據顯示,通過視頻形式賣貨的供應商占34%,平均6單就有1單是通過視頻看貨形式完成交易。由于疫情催生的直播“帶貨”模式,更是火爆異常,年輕的直播“網紅”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6月10日晚, “帶貨王”李佳琦聯手闞清子、李乃文、陳蓉等明星,開啟公益助農直播。數據顯示,該場直播吸引千萬粉絲圍觀,短短四小時,農貨銷售突破3500萬元。
農業電商蘊含的巨大商機也不斷吸引著小賣家的進入,欲在分銷上分一杯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有79757位用戶在惠農網開設一件代發惠農小店,單個用戶半年銷售額達81.2萬元,“后浪”們的實力不容小覷。
李俊杰表示,未來五年,農業電商依舊是高成長行業。隨著國家扶持政策的力度加大、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農業電商人才培訓的加強,農業電商渠道將快速下沉。
伴隨著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業電商領域的“蛋糕”越做越大,這其中潛在的巨大機遇,則屬于這些來勢洶洶的“后浪”們,他們有更專業的知識儲備,有更先進的理念和勇于創新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