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電商,難嗎?這位IT高管跨界做農藥電商,年入200多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
做農業電商,很輕松?他說,跨界期間,經歷了不懂行的質疑,走過了線下轉線上的2年低谷,但從未想過放棄。
現在,讓我們走近惠農網農藥商家曹衛,看他如何突破,走上跨界生財之路。
我叫曹衛,9年前,是一名“漂”在北京、五谷不分的IT高管。如今,我從事農藥銷售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還成為了田間地頭的“土專家”,為水稻、小麥、白菜等農作物“問診開方”信手捏來。
2013年,互聯網電商掀起國內創新創業潮。被時代東風吹拂的我,也不由得生出一腔孤勇,毅然決然辭職回湘。瞄準農村市場、農資賽道這片亟待開發的大寶藏,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做農藥電商的團隊。
(惠農網商家曹衛“田間問診”)
隨著貨源、物流、供應鏈陸續被打通,我們開始著眼全國找客戶。本地市場競爭大,發展空間相對局限,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打定主意,做全國市場。
那段時間,我們以線下為主,在電商平臺小范圍試水,在田間地頭、火車高鐵上,延續著IT人的“007”生活。中部、沿海、東北等農業主產區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但有時候,生活也不會因為你辛苦,就回饋給你一罐蜜糖。
線下渠道的關系大多根深蒂固,像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短時間內很難介入,成本也很高。禍不單行,因為不懂行,導致產品“水土不服”。原本在湖南區域銷售旺、口碑好的農藥套餐,賣到了北方卻解決不了病蟲害。“小伙子還是太嫩了,技術不過關”“你賣的是假農藥吧”……一時間,周遭充斥著質疑聲,磨破嘴皮子談來的客戶,也流失了。
經過復盤發現,有同樣功效的農藥品種有上百種,怎么搭配來匹配不同市場,講究經驗技巧;相比線下,線上投入少,產出更大。于是,我們開始放慢往前沖的腳步,通過看書、培訓、與農戶請教等優化選品和搭配思路,并于2016年,成立湖南必凸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將重心挪到線上市場。
(曹衛正在管理線上店鋪)
沒想到的是,隨之而來的,是收效甚微的2年。我愁得,頭發都掉了很多。
由于對平臺規則的不熟悉,線上店鋪如何運營、獲客成了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新難題。后面,經過綜合考量,在運營的十幾個電商平臺中,我們選定惠農網作為發展的主陣地。一來,惠農網是農業垂直類平臺,客戶更精準。二來,惠農網農技學堂有很多免費的實用病蟲害防治課程,幫助科學用藥。
(曹衛的惠農網店鋪)
于是,我先后成為了惠農網的買家保障商家、農批通商家。惠農網服務顧問一對一服務,為店鋪打理提供專業建議,也會第一時間告知平臺組織的各項大促活動。隨著不斷溝通與摸索,我也逐步掌握了運營技巧。加上有搜索加權、廣告位優選、店鋪流量來源分析、客戶自動分層管理等會員服務的加持,生意越來越紅火。
(產品和服務受到國內外認可,員工忙著打包發貨)
做農藥生意,往往,線下業務大單多,而線上會有很多的小訂單。但客戶不分大小,很多客戶都是由小做大、由一次交易變成了終生朋友。
一位湖北的客戶,家里水稻卷葉蟲嚴重,愁得不知道怎么辦,便抱著試試的心態,通過惠農網聯系上了我。經過對過往用藥情況進行分析,我判定是卷葉蟲對他一直沿用的農藥配方產生了抗藥性,于是建議他更換配方。起初,他也有疑慮,但在我不斷舉例說明與引導下,還是按照我的建議下了單。
做生意,不是一桿子買賣。收到訂單的時候,我總會多跟客戶聊聊具體情況,看用藥是否準確。客戶下單后,我并沒有就此結束服務,而是繼續跟蹤,時不時詢問用藥效果。
后來,更換的農藥配方起了作用,我才得知,他種有100多畝水稻和400多畝蔬菜瓜果,每年的農藥需求量大。自此,他成了我的忠實客戶,也成了我無話不談的朋友。
現在,公司年交易額達200多萬元,其中惠農網等線上平臺占比60%至70%。經平臺撮合,農藥賣到了緬甸、老撾和越南。我也信心十足,準備豐富產品品類、精進運營技巧,創造更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