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IT經理世界》雜志2018年9月05號刊 特寫 欄目)
記者 李薇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電子商務的活躍讓田地果園更加忙碌和精彩。
湖南靖州有個叫木洞村的小山村,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幾百年來,木洞村的村民主要以種植楊梅為生。不過,由于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村民種植的楊梅賣不出去,900多戶梅農普遍貧困。
“2015年,我們考察市場走進了木洞村。”惠農網創始人、CEO申斌回憶,“整個山頭都是楊梅樹,熟透的楊梅紅得發紫,看上去非常可口,但卻無人采摘,因為摘了也賣不出去。我們整個團隊下定決心要幫助他們把辛苦種植的楊梅賣出去。”
當時,電商對于農民來說還是個新鮮事,梅農不理解、不支持,申斌團隊就挨家挨戶講方案,召集梅農開會,耐心普及,最終不僅得到梅農的認可,當地縣政府也引起重視。經過三年時間,通過惠農網的操盤運作,靖州楊梅如今不僅不愁銷路還成了搶手產品,僅2018年就實現線上銷量達75萬余件(1500噸),銷售收入約1億元。申斌團隊也被當地梅農笑稱為“楊梅哥”。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升級變遷,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必需品,對生活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的品質消費促進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惠農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成立于2013年的惠農網是一家農業電商B2B平臺,連接農業從業者和采購商,為農村用戶服務,為農產品提供產銷渠道。而惠農網這5年所做的探索也是整個中國農業電商行業的探索——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解決痛點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主持的《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再獲得豐收,農產品總量達到211828.2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洪濤表示,其中,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已達到1391.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50%,預計2018年將超過1500億元。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
不過,農產品電商市場的增速和農產品企業的生存現狀并不匹配。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達3000家。但幾乎所有農產品電商平臺都在艱難維系,掙錢的少之又少。
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十多年,一直沒有出現農業領域的電商龍頭企業,就連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早些年也都沒有“觸農”,這么多年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始終都差“最后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到底有多難?
當初堅持做靖州楊梅項目,是為了把900戶貧困戶辛苦種植的楊梅賣出去。身為國內最早“觸農”的電商平臺之一,其中的難度是申斌心中最為清楚。
他表示:“楊梅汁多難以儲存,溫度稍高就容易發酵,對儲存和物流的要求都非常高,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們做楊梅電銷。但正是因為難,村民需要幫助,我們才更應該去做,更值得去做。”
為了做好楊梅的運輸包裝,惠農網買回了50多個全國其他地方的楊梅包裝來研究,最終確定了定制蛋托的包裝。那一年,通過惠農網的渠道,木洞村當季楊梅還沒下果,梅農的預售訂單就爆滿了。可就在大家歡欣鼓舞時卻出了狀況,一些楊梅采摘下來沒有預冷就直接發貨,導致發往省外的楊梅全都出現了問題。“顧客投訴退款,梅農也開始指責我們,當時的壓力非常大。”申斌表示,“那次事件也把冷鏈這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要做生鮮農產品電商,就離不開冷鏈的加入。”
洪濤認為,生鮮消費點需求倒逼了冷鏈物流發展,生鮮電商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對冷鏈物流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冷鏈物流質量得到提高,政府對冷鏈基礎建設重點扶持,將促使越來越多的冷鏈服務商將出現。
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得到較快地發展,物流總額達到4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冷鏈物流總收入達到2400億元,增長10%。
物流冷鏈只是農業電商的一個痛點。人才問題更為棘手。
缺乏擁有專業知識的電商人才,成為農村電商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礙。申斌來自農村,成長在農村,他對農村和農業有著深刻的理解,也是因為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才做出了回鄉創業的選擇。
公開數據表明,20%的農村人口缺少開店知識,14%的農村人口反映不會設計網店,31%的農村人口認為當前最大的困難是經營管理和發展問題。缺乏足夠的電商人才做基礎,僅靠巨頭砸錢推動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雖然困難重重,但申斌堅持認為,電子商務是解決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唯一出路。
精準扶貧
和惠農網一樣,電商巨頭們也開始行動,蘇寧、京東、阿里等、紛紛加大了對農業電商的投入。農村電商的活躍,在推動農村扶貧事業的發展、改善鄉村產業結構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聯合頒布《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列出的“全國電商進農村756個示范縣”中,有67%是貧困縣,許多貧困縣都采取電商扶貧作為扶貧的一種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申斌看來,信息流通和渠道建設對實現農品上行、精準扶貧非常重要,以前,農民關心的是提高產量,要“種得好”,現在對他們而言,“賣得好”比“種得好”更重要。
惠農網成立的助銷行動小組,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對滯銷農產品提供包括農產品品牌、店鋪推廣、基地合作等在內的多方協助,助力農村農產品上行。
基于靖州楊梅經驗,惠農網探索出一套“農產上行、產業扶貧”模式,隨后成功實施了山東大澤山葡萄、綏德山地蘋果、桂東黃桃、新寧臍橙、四川阿壩小金蘋果等30多個農產品扶貧項目。
立足市場服務產地的代賣業務、縣域農村電商服務解決方案、農產品安全溯源解決方案“真源碼”、標準化農產品供應平臺“惠農優選”以及專業農業電商社區“惠農商學院”是惠農網的五大特色。
截至2018年8月,惠農網在全國農村市場總共完成了近580場的電商實操培訓,為6萬多名農戶提供智力扶貧服務;帶動回鄉創業青年超過1萬人,全渠道實現農產品銷售超過百億元,累計惠及100多萬農民。
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深入,農業服務的需求將會持續爆發,農業部規劃,至2020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將達到8000億元。作為農業電商B2B平臺,申斌表示,未來將在持續助力農業產業鏈發展,提供更多的農業相關服務。
洪濤認為,目前我國無論是農產品市場和還是電商市場都進入到“發展期”,這一時期需要促進發展和規范監管并重,而中國農產品電商則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