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也是廣大農資商家的經營旺季。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春后一度遭遇傳統線下銷售渠道遇阻、廠家復工有風險、村鎮物流暫時停擺,不少農資商家曾表示“有貨難發”。隨著農資采購高峰期的來臨,傳統經營已經無法滿足廣大商家的需求,不少農資商家紛紛擴大在線經營,將銷售主場轉移至線上。
來自農業B2B電商平臺惠農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平臺農資類目同比增長747%。細分類目中,飼料銷量占比最高,達23.04%,同比增長1062%。值得關注的是,農資類目線上整體銷量曾經在1月下旬觸底,并在2月底至3月中旬逐漸出現反彈。
對此,惠農網聯合創始人李俊杰介紹,農歷新年后,農資類目的線上銷售緊縮嚴重,整體受疫情影響較大。河南鄭州農資商家靳世陽曾向惠農網反映,往年的這個季節,公司的小麥田除草劑銷售額是200多萬,今年只有50多萬,整體縮水了70%。
“前期主要是各地疫情管控,工廠停工、物流停運,貨產不出來同時也運不出去。”李俊杰介紹,2月初及2月中旬,惠農網對平臺商家進行了兩次復工和發貨情況摸底。2月初,82%的商家都無法發貨,能正常發貨的只占比13%;隨著全國疫情防控的全面向好,以及國家對復工復產的政策支持,約80%的商家在2月中旬可以發貨,但其中大部分也只能發快遞,大宗物流依然面臨阻力,同時受疫情影響,各地物流和運輸費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相比往年,商家一般從農歷初八開始就會陸續復工,基本到元宵節能全面恢復至年前水平,今年平臺上農資的銷售至2月底(農歷正月底)才開始全面恢復。“直至2月21日,農資類目的線上詢盤數和交易額才開始雙向回升。”李俊杰說。
整體看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資市場供應鏈的正常運轉,但與此同時,疫情也進一步倒逼農資行業直面新形勢,傳統線下渠道的單一性和局限性更加暴露無遺,電商化優勢脫穎而出。
從事農機農具行業15年的銷售商張修峰反映說:“之前疫情期間線下渠道幾乎沒有成交,3月份以來才開始慢慢恢復,現在公司線上銷售額占70%左右。”來自河北的農膜商家劉世偉則表示,疫情期間他在惠農網線上店鋪的訪客增長,直觀地感受到了互聯網農資電商的利好趨勢,“線上經營獲客成本更低,解決大部分買家買不到好產品、而賣家又銷路難的問題”。
其實,“互聯網+農資”并不是新名詞。早在2015年,“農商1號”作為當時的農資電商頭部平臺進入行業視野,但從大舉進入到倒閉僅僅經歷了不到3年時間。當時的這場行業“試錯”讓很多人認為農資電商表現出水土不服,但是事實證明,市場的變革需要時間,更需要有人堅守。
經過幾年的行業發展和沉淀,農資電商早已今日不同往時。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下沉市場的推進,縣、鄉(鎮)、村三級物流體系更加完善,肥料、農資等大宗農資產品的配送運輸問題大大改善;移動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率得到提高,用戶的網上交易意識逐漸增強;同時,入駐惠農網的農技專家還可以為平臺采購商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實現服務配套。”李俊杰說,相較之前,農資電商的門檻在進一步降低。
在惠農網剛剛結束的“保耕行動”中,受近期國家出臺確保春耕復產政策以及營銷專場引流帶來的采購增長影響,平臺農資商家5天的累計銷售額幾乎與2月份的銷售總額持平。
“平臺集中給予了農資商家資源推廣和流量支持,擴大曝光量幫助商家引流,激活春耕采購市場。”李俊杰表示。據反饋,不少參與“保耕行動”的商家店鋪瀏覽量環比出現銷量翻番,活動期間的線上交易金額已大幅度超過了他們的線下營收。
一位農資經銷商則表示,此前很多農資商家對于線上營銷一直持觀望態度,或者作為線下渠道的補充,并沒有花心思經營。在疫情的影響下,線下銷售被迫按下暫停鍵,只能將精力投入到線上,適時感受到了線上渠道的一波紅利。
疫情期間,惠農網這類電商平臺有效促進了農品供應和春耕生產的正常運行,而線下市場受到沖擊,也為農資等同領域產品的流通轉型起到了更直接的催化作用。隨著5G等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深入下沉市場,通過廠家、經銷商、服務商、電商平臺等的緊密合作,線上線下市場渠道充分融合,農資行業電商化發展已經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