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佤鄉米,是湘西山水的生態物產,從沅水河畔香飄全國各地。
瀘溪玻璃椒,有著瀘溪縣辣過癮的陽光味道,從巴斗山下走紅全球。
合水茶油,蘊含著濃厚的湘西文化,從邊城小鎮邁入千家萬戶。
……
如今,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沅味瀘溪”。
近年來,瀘溪縣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計劃,全力打造農業品牌。為助推全縣經濟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瀘溪縣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惠農網,整合當地區域資源優勢,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沅味瀘溪”。
瀘溪縣本地的農特產品,經過統一的品牌包裝,不僅提高了身價,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當地農業提檔升級。
(瀘溪縣區域公用品牌“沅味瀘溪”主形象)
緣起:瀘溪農產品的“湘西印記”
湘西對于山外的人來說是神秘的,因為他有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工藝和神秘莫測的湘西文化。瀘溪是湘西州南大門,盤瓠文化發源地,苗族數紗工藝傳承、踏虎鑿花發源地,擁有“湘西四大古鎮之首”的浦市古鎮。這些無一不證明著,瀘溪縣具備“地域最湘西、文化最湘西、民風最湘西”的地域特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踏虎鑿花《苗寨六月六》)
對于區域公用品牌而言,地域價值無疑是消費者心目中的最大“原力”。而“湘西”是一個大眾向往、熟悉且喜愛的超級符號。由此,“最湘西”作為瀘溪的代名詞,成為提煉區域公用品牌核心創意的關鍵。
為占領消費者“湘西風味”的市場認知,樹立其獨有的“最湘西”區域形象,品牌定位提煉為“最具湘西特色的純正風味”。瀘溪縣區域公用品牌的核心價值——“最湘西、純沅味”也就呼之欲出了。
創意:畫里瀘溪、真味湘西
瀘溪地處北緯27°的天然富硒帶上,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沅江、武水在這里奔騰交匯,武陵、雪峰山脈蜿蜒而過,形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的獨特地貌。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生態綠色的農產品。水源清澈、土質安全的原生態環境,是瀘溪縣生態農產品的價值所在。
瀘溪縣商務局委托惠農網將這些文脈符號進行整合,又經過多輪論證、票選,最終創意出“沅味瀘溪”這一品牌名稱:一指瀘溪沅水滋養的獨特味道;二諧音“原味瀘溪”,即瀘溪農產品是當地果農保留傳統生態農耕方式,精心培育出的原生態美味。
(瀘溪縣熱門旅游景點浦市古鎮,圖來源于浦市古鎮旅游官網)
同時,為呼應品牌名稱,品牌口號確定為“畫里瀘溪、真味湘西”,簡潔明了、便于傳播,又富含深意、具有強烈的畫面感。“畫里瀘溪”述說著瀘溪的唯美風光,體現了游客在瀘溪觀光旅游時的休閑需求。“真味湘西”則凸顯了瀘溪“大湘西”地域特色和農產品純正風味。
品牌主形象的設計以瀘溪“八山半水”形象為創意原點,以“瀘溪”字體輪廓為形,同時結合山水、溪流組成的農耕特色進行視覺呈現,凸顯瀘溪縣農業價值和生態價值。
(“沅味瀘溪”子品牌包裝示意圖)
“沅味瀘溪”區域公用品牌涵蓋了瀘溪玻璃椒、瀘溪佤鄉米、合水茶油等產品。傳播輔助圖形結合湘西獨特的苗族與土家族特色元素、勞作場景,進行差異化表達,應用于產品品牌包裝、常規宣傳物料、常規衍生品等。“沅味瀘溪”用統一對外的視覺形象,引發消費者的美好想象。
堅守:高品質讓品牌價值更上層樓
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要靠產品品質作保證。只有堅守品質底線,區域公用品牌才能創得出、立得住、走得遠。
瀘溪縣出臺了重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產業扶持辦法、《瀘溪縣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探索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從源頭把控農產品質量和標準,實現對農業生產、流通等環節信息的溯源管理。
在助力瀘溪全面構建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與品牌培育機制的同時,瀘溪縣商務局聯合惠農網在供應鏈打造、流通標準建設、農產品上行等方面對“沅味瀘溪”品牌進行系統化運營,通過活動、宣傳片、媒體推廣等多種手段力推“沅味瀘溪”,實現品牌價值最大化。
在瀘溪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各部門積極配合下,“沅味瀘溪”區域公用品牌正迸發出強大力量。今年4月,“沅味瀘溪”商標產品進入了珠三角等地區,對接了更廣闊的市場。瀘溪縣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優勢不斷提升,成為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