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2023年2月22日)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優機制、守底線,打造全國種業創新、智慧智能農業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高地,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設施化、適度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短板,不斷健全促進增收聯農帶農、農業農村多元投入和鄉村振興合力推進機制,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和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一以貫之發展精細農業,持續實施“六大強農”行動,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扎實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打下堅實基礎。
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全力抓好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1.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機制,鞏固提升傳統雙季稻產區產能,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135萬畝以上,糧食產量600億斤以上。支持發展早稻集中育秧1350萬畝。發展再生稻300萬畝,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旱雜糧。打造“湖南優質糧油工程”升級版,發展糧食訂單生產。建立省級領導聯系糧食生產示范片工作機制,打造18個省級萬畝示范片。按規定嚴格開展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
2.加力擴大油料生產。統籌油菜綜合性扶持措施,繼續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推廣“三高兩低”油菜品種,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施加快湖南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新增油茶面積113萬畝、低改166萬畝,打造高標準油茶基地,布局建設油茶果初加工與茶籽倉儲交易中心。
3.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持續深入實施“優質湘豬”工程,確保生豬出欄數量保持在6000萬頭左右。壯大特色畜禽產業,實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推進種草養畜,發展南方奶牛。加快現代生豬屠宰產業與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科學劃定限養區,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葉類蔬菜,推動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引領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繼續實施柑橘品改,加快老茶園提質改造。嚴格“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
4.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全面落實《湖南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嚴格落實地方成品糧油儲備規模,鼓勵建設區域糧食應急綜合保障中心。推動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做好糧食收購工作。強化儲備和購銷領域監管。推進傳統棉區適度恢復棉花生產。加強農資生產、儲運、調控,在14個市州各建設1個農業物資淡儲中心。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二、大力推進耕地和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深入推行“田長制”,加快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和網格田長體系,帶圖斑位置實現全省耕地保護目標全覆蓋。編制實施耕地保護專項規劃。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加強新增耕地全過程管理,實行部門聯合開展補充耕地驗收評定和“市縣審核、省級復核、社會監督”機制,確保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明確利用優先序,強化動態監測,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專項治理。完成恢復耕地56萬畝目標任務,鞏固拋荒耕地治理成果。扎實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
6.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擴面提質。新建高標準農田175萬畝、提質改造170萬畝,其中建成畝均投入超過3000元的高標準農田100萬畝以上,重點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因地制宜推廣小田改大田,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加大投貸聯動等投融資模式創新力度,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圍繞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目標,完善農田建設規劃體系。健全高標準農田長效管護機制。
7.扎實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加快犬木塘、大興寨、椒花、毛俊、莽山等水庫建設,做好金塘沖水庫、梅山灌區前期工作,推進洞庭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洞庭湖生態疏浚試點工程建設。加快50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推進大中型灌區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銜接。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管護,開展小型水庫、山塘、溝渠加固和清淤疏浚,恢復2.5萬處農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暢通2000公里“中梗阻”渠道,基本解決50萬畝山上經濟作物灌溉水源問題,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疏通農田水利“毛細血管”。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8.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旱澇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科學謀劃蓄引調提工程建設。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加強農村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健全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衛生監督和植保植檢機構。抓好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加強草地貪夜蛾、柑橘黃龍病等植物疫病蟲害防治。提升重點區域森林火災綜合防控水平。
三、加快種業創新和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
9.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加快推進岳麓山實驗室建設,加強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農業領域院士團隊作用,扎實推進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制定出臺我省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案,實施重點農業技術攻關項目。強化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培育壯大種業領軍型企業和優勢特色企業。完善種子種苗繁育推廣體系。保護種業知識產權。
10.打造智慧智能農業裝備制造高地。加強丘陵山區先進適用農機研發,建立重大農機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引導工程機械等產業頭部企業加強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動中小型農機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支持農機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鼓勵由制造單機為主向配套集成為主轉變。深入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推進補貼機具有進有出、優機優補。
11.補齊農業機械化、設施化短板。大力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發展現代農機合作社,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機拋及茶葉、林果、畜禽機械化短板,建設一批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作業示范縣。加強果菜茶園標準化機械化改造和機耕道建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新(改)建一批水稻集中育秧中心,集中連片推進老舊蔬菜設施改造提升,發展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和溫室大棚,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利用空閑季節的水稻集中育秧中心,開展蔬菜、油菜等育苗和生產。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建好縣域農產品冷鏈配送倉儲中心。鼓勵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信貸貼息。
12.積極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完善省級產業技術體系,支持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建成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實施“智賦萬企”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應用。支持建設智慧農業、“數字大米”項目。加快農機農藝融合、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加強耕地質量、土壤墑情、農業面源污染等基礎性長期性觀測實驗站(點)建設。深入開展機收減損。繼續實施農技、林業特崗人員定向培養計劃,建好用好基層推廣隊伍,強化公益性職責履行。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培訓推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四、穩定和完善幫扶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13.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突出位置,強化責任、政策、工作落實。合理調整防止返貧監測基準線,加強動態監測,做到應納盡納,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對有勞動能力、有意愿的監測戶,落實開發式幫扶措施。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
14.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落實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重力爭提高到60%以上的要求,重點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示范園建設。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深入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消費幫扶。繼續做好原深度貧困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工作。做好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移交后續管理工作。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穩定在232.5萬人以上,保持就業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規模和帶動脫貧人口就業數量基本穩定,確保“雨露計劃”畢業生及時就業。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開展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專項行動和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水庫移民避險搬遷專項行動。
15.廣泛凝聚幫扶工作合力。全面落實支持十五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跨越發展政策,開展發展成效監測評價。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帶動脫貧縣更多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強駐村幫扶和干部結對幫扶、結對聯系工作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支持力度。保持脫貧地區信貸投放力度不減,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
五、建設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
16.強化農業品牌引領。持續打造“中國糧·湖南飯”金名片,深入推進省級和片區農業公用品牌、“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建設。實施地方名菜、農產品名牌、餐飲名店、食品加工名企、湘菜名縣、湘菜名廚等“六名”培育行動。出臺支持預制菜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辦好農民豐收節、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湖南茶業博覽會等活動,加強“農產品‘湘’當好”宣傳推介。大力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強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
17.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高地。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倍增行動,落實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持續培育農產品加工標桿企業和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提檔升級。引導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發展,打造生產、加工、流通等一體的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積極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實施“湘商回歸”工程,扎實做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六個一”工作,支持實施民營企業培優做強行動,引導社會資本全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18.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加快農村電商集聚發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深入推進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著力打造以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等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級農耕文化旅游品牌。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按規定申報開展鄉村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創建,培育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美麗休閑鄉村、星級休閑農業莊園。制定鄉村民宿度假區評定標準。探索研究新產業新業態創業新模式。
19.推動農業開放發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積極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等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做大農產品進出口總量,發揮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用,加強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加快推動建設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及區域公共檢測實驗室,培育一批海關高級認證企業,認定一批省農產品出口重點企業,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發揮“中歐班列”“中老班列”和懷化國際陸港等作用,鞏固拓展“一帶一路”沿線農產品市場。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
六、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20.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施產業強縣富民工程,支持大中城市在周邊縣域布局關聯產業和配套企業,推動縣域承接產業梯度轉移,鼓勵在經濟強鎮設立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精品特色產業小鎮。推動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有序向周邊縣域轉移布局。加快縣域園區發展,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建立園區低效用地盤活清退機制。健全縣域經濟考評體系,按規定申報開展全省十大特色產業縣評選活動,落實縣域經濟發展專項激勵。
21.健全促進增收聯農帶農機制。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引導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推動農民合作社興辦企業規范發展,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統籌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和經作產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培育支持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00家、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500個、省級示范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50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強基強能”工程。
22.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穩定農民工就業。落實失業保險惠企政策,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加快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制度。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返鄉創業就業工程。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鼓勵非政府投資的工程項目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建設,擴充就業崗位,增加勞務報酬發放比例。深入推進“湘融湘愛”農民工服務保障活動,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測預警機制。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機制。
23.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搞好確權,穩步推進賦權,有序實現活權。繼續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與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有序銜接。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農村宅基地日常審批監管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宅基地信息化管理。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實現與國有土地同權同責同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開展農民維權監管綜合檢查和專項整治行動。
24.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民群眾受益。持續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行動。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等經營實體,引導有條件的地方成立“強村公司”。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承建農村中小型項目。加快構建省市縣鄉統一聯網、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保障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合法權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總結宣傳推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好經驗。
七、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25.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建立政府組織領導、村民發揮主體作用、專業人員開展技術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實現村莊規劃管理依據全覆蓋。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因地制宜界定鄉村建設規劃范圍。推進長株潭農業農村一體化發展,開展未來鄉村全過程規劃實施工作。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樓亭廊“堆盆景”,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撤并村莊、搞大社區。
26.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加強農村公廁建設維護,進一步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700個建制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加快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加強鄉鎮污水設施運行管理和收集管網建設,推進實施鄉鎮污水處理費征收制度。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推進垃圾源頭分類減量。深入推進村容村貌美化綠化,爭創20個以上國家美麗宜居村莊,創建5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一批“水美湘村·水庫移民美麗家園”。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27.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縣域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統籌建設和管護。大力實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建設鄉鄉通三級路、旅游資源產業路、新村與撤并村間便捷連通路等50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安防設施6000公里,實施農村危橋改造650座。深化農村公路“路長制”,建設一批“四好農村路”,打造一批“最美農村路”。堅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動態清零,大力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推進農村電網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深化移動支付“雙百工程”建設。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深入開展鄉村交通、消防、經營性自建房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治理攻堅。
28.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深入實施“十大重點民生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支持黨務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服務就近或線上辦理。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管理。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強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建設一批縣域醫療次中心。統籌做好鄉村醫生待遇保障。加強基層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扎實做好農村地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行精準救助,優化低保審核確認流程,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加快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機制。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實施農村青少年、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劃,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救助保護體系。大力開展愛殘助殘專項行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
29.促進鄉村綠色發展。深入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協同推進農村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持續推進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提高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治理和攻堅行動,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范管理。
八、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0.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分級分批開展鄉村基層黨員干部主題培訓,全面提升鄉鎮、村班子領導鄉村振興能力。持續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強化派出單位聯村幫扶。加強清廉鄉村建設,開展鄉村振興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整治。注重從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農民合作社青年骨干、外出務工優秀青年、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中發展黨員。
31.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壓實縣級責任,推動鄉鎮擴權賦能,夯實村級基礎。健全基層減負常態化機制,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深入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創新開展大學生“送法下鄉”“千所聯千村”活動,實施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推進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侵害農村婦女兒童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全面深化“一村一輔警”機制。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繼續開展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強化“湘妹子能量家園”等經驗總結宣傳。
32.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繼續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設。組織開展“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鄉村‘村晚’”“湖南農民工春晚”等文化惠民活動,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推進鄉村公共服務“門前十小”工程。持續推動非遺工坊、村鎮和街區建設,扶持傳統工藝特色品牌。扎實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發揮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帶動作用,強化鄉風文明正向引導。
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
33.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好,健全“三農”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一線總指揮”。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全面落實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走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干部經常入戶走訪制度。編制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規劃。扎實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統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鄉村振興統計監測。
34.健全“三農”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2023年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按40%以上計提,且計提數不低于當年土地出讓收入的6%。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突出地方性涉農金融機構作用,合理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投放,推廣保單質押、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活畜禽抵押等創新型金融產品,支持建設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金融服務創新。加快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建設,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逐步擴大稻谷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鼓勵發展漁業保險,擴大“保險+期貨”品種和范圍。召開全省農業投資發展大會。加強對涉農資金撥付后的監測和監管。
35.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組織引導各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繼續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加大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育力度,加強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實施“匠心傳承”職業技能師資提升計劃,開展“百名導師走基層”創業服務專項行動。完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對長期服務鄉村的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深入推進 “三支一扶”、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特崗計劃”和“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繼續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土化專科層次人才培養、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項目。開展醫學生免試申請注冊鄉村醫生工作。實施“雙百雙千”培育工程,打造“鄉村工匠”品牌。實施“湘才鄉連”萬名專家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和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
36.保障鄉村振興合理用地需求。省級每年安排至少10%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鄉村產業等鄉村建設用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計劃由省級按規定統一確認配置。充分發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的作用,騰挪空間用于支持鄉村建設發展。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規范和引導設施農業合理選址、節約用地。